“您问我自己的专辑是不是一定要唱自己的歌?我的答案是否定的。我不一定唱的都是自己的歌,但是我这个人有些强迫症,我如果要唱一首歌,首先我得喜欢,如果我不喜欢一首歌的话,我是不会演唱的。”
“而现在我的名气比较低,也没有人给我写过歌,还有现在很多我看到的歌,我觉得有些瑕疵或者有些不满意。在看到满意的歌之前,我暂时都是会用自己的歌,这就是我的回答。”
对面李先宾听到张浩这样不卑不亢的回答之后,随后又补充道。
“你确实很有才华,就像你自己说的那样,你能在一周的时间写出15首歌并且能挑出这么十首非常棒的歌曲,我是信任你的创作能力和才华的。
“但是我还想问一下,那你有没有在某些时刻迟疑过呢?因为创作这样的事情是非常的主观的,灵感这些东西也非常的不稳定,所以我想了解一下。”
当张浩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并没有思索,在第一时间就给出了自己的回答。
“曾经我确实有过迟疑,但很多迟疑是对自己本身演唱以及编曲上面的不自信,我对自己的作词和作曲还是很有自信的,或许这些音乐还达不到最好,但是这些音乐绝对足够真诚,也足够有内涵,至少能够让别人听到一些新意或者态度。”
“而之前在其他方面的疑惑,在我创作出《我不知道》和《男孩》以后,我就再也没有过了。”
“就像李总监你之前说的,始料未及才是人生的常态,失败才是人生真正的主题。就像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十首歌,他们出现在这个会议室之前也是经历过许多次的失败的,一遍又一遍的修改词和曲,一遍又一遍的去录音棚试错,还有就是每一次演唱感情的演绎,每一次的调音,每一次在现场之前的彩排,甚至是现在的试听会。”
“这些都是成功之前无数次的失败,可是如果一直迟疑的话,那我就没有办法进步,没有办法走到这里了。”
“虽然成功相对于失败来说少很多,但相对于那些大的成功,小的成功也会让人感觉到欣喜。比如我在编曲的时候,我最终将脑海当中一个非常喜欢的段落实现了出来后,当我找到了那个我想要的音色,这只是一个很小的进步,很小的成功,但正是这一次又一次小的成功成就了这些作品。当我开始为这些事情投入精力的时候,我会发现我是那么的快乐。”
“正是这一年来这样的积累和经历,让我开始不断的变厚,不再只是像当初一样,被风一吹就会倒,随便一用就会被消耗殆尽,这些让我开始有了自信。”
“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写下了《无名的人》,《醒来》,《生如夏花》,《我不知道》以及《男孩》,而当这一首一首的歌从想象当中逐渐的出现在现实,从虚转为实以后,我不再迟疑了。”
“我只要还在创作的路上,那么一切都没有什么可迟疑的,而且我从来都相信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。等到什么时候我再也写不出歌的时候,我想那个时候我也不需要迟疑了,我想在那之前,我一定会过完一段充实的人生。”
当张浩这样回答完之后,李先宾带头鼓起了掌,掌声也在会议室里持续了好一段时间。
“很好的回答,我很喜欢。”
“刚才这个问题比较重要,所以就先问了,后面这个问题可有可无,如果你想说就可以告诉我们,如果不想说也可以。这个问题之后,我的提问也就结束了。”
“我想知道你为什么在舞台上一直抱着吉他?明明刚刚你已经结束了自己的演出,出来的时候为什么还特意把吉他背了起来,随后才拿过话筒和我们聊天。”